师从李德毅、李克强,他亲历了中国无人驾驶十年变迁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
*前排左一为张新钰 1、1997 年,甘肃会宁青年张新钰选择进入清华大学汽车系学习。高考完的那年暑假,因为对汽车的迷恋,他还跟着父亲的货运车跑过运输、体验生活。 本科时期,张新钰主要学的是车辆系统工程,包括发动机、底盘、车身等,现任清华汽车系教授的李克强给他上过课。那时,他也能接触一些汽车和计算机结合起来的技术,比如车辆的远程控制。 本科毕业以后,决定留校的他选择了教育技术专业继续研究生的学业,学的是计算机应用。学成后,张新钰顺利留校工作,这一待就是 8 年。 漫长的时间里,国外研究无人驾驶的风潮传到了国内,张新钰回忆,那是在 2008 年的时候,国内无人驾驶热度开始提升,清华猛狮团队在李德毅院士的指导下开始研究无人驾驶微型车平台,进行相关技术的探索,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收获奖项。 *无人驾驶微型车演示 同年,在中国工程院郑南宁和李德毅两位院士的倡导下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重大研究计划“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”的立项,设立无人驾驶专项。当时,很多高校都从这笔经费中申请了一部分,开始组建无人驾驶研究团队,清华也在其列。 依托于无人驾驶专项,“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”应运而生,首届比赛选在西安举办,吸引了国内外 7 所高校参与。而后的第二届同样在西安举办,第三、四届则移师内蒙古,分别在鄂尔多斯和赤峰举办。 张新钰向雷锋网新智驾表示,当时参赛高校团队打造的无人车,在整体架构上多少都参考了美国DARPA无人车挑战赛的车辆样式。包括应该用什么样的传感器,如何实现无人车的定位等。当然,因为激光雷达成本太高,一开始也并未启用相关的方案。因为诸多军事院校参与比赛,军用的雷达和惯导技术也逐渐被应用起来。 “当然,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比较low,跑起来的效果就是学徒的状态。”张新钰这样回忆最开始几届比赛时大家的表现。 2、时间来到 2012 年,连续四届“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”成功举办后,清华大学的团队还是没有收获理想成绩,所以决定再组建一支队伍,而这个任务便交到了张新钰手里。 当时,张新钰已经考取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,拜入李德毅院士门下,而李院士一直在推动中国无人驾驶的研究和实践;加之张新钰还有在汽车系学习的经历,所以理应由他接下重担。 “我去负责事情最合适,也得到了李德毅院士和李克强教授的支持。”张新钰向雷锋网新智驾回忆。 组建团队成了张新钰的第一要务。后来,他把计算机系的赵建辉博士、殷嘉仑博士、薛崇博士和汽车系的许庆博士、谢国涛博士等凑到一起,成立了一个7、 8 人的团队,参与到智能车挑战赛中。 *清华猛狮团队 回忆起这些,张新钰很感慨,“我学汽车的时候永远也想不到,将来会转到计算机,又从计算机转汽车,我觉得冥冥之中自有一种缘分。”当然,也因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,汽车和计算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。 张新钰表示,当时的无人车需要进行改装,都是自己来改。在李德毅院士的倡导下,军事交通学院牵头改车、改架构,车上搭载的算法都是自己来写,包括其中的雷达、视觉以及GPS数据都是自己开发代码进行处理。 最开始的时候,参赛车队基本都是利用图像传感器实现一些无人驾驶的功能,用不起激光雷达。后来,因为算法和技术的进步,多种传感器配合使用的方案逐渐占据了主流,激光雷达、视觉、惯导和GPS开始配合起来使用。那个时候,包括Sick、Ibeo以及Velodyne的激光雷达,他们都有尝试,在线数的选择上也比较考虑性价比,比如Velodyne的十六线和Ibeo的四线。 2013 年,“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”移师常熟,清华猛狮团队参加了常熟的第一届赛事。张新钰记得,为了图像的事情,他特意提前去到常熟,在比赛的道路上进行测试,采集一些道路数据,包括红绿灯和交通标志物等。他表示,“其实当时最难就是红绿灯,因为比赛过程中,其他的障碍雷达都可以处理,但是红绿灯是雷达处理不了的。”当时团队也有专门的成员负责激光雷达的相关算法和效果实现。 (编辑:鹰潭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